哈尼族丧葬礼俗的哲学思想与民俗功能

点击数:156 | 发布时间:2025-06-16 | 来源:www.oepgc.com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68-02

    丧葬礼俗是人类所独有些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作为人类文化传统中最具备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是最具备稳定性和传承性的一部分,丧葬礼俗总是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与特定精神世界的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

    1、哈尼族丧葬礼俗的哲学思想

    哈尼族觉得,人去世了,但逝者的灵魂没死,这一灵魂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存活,成为祖先魂。在祖先的聚居地,祖先魂的生活和生前是一样的,生前需要的所有他们也需要,像活着的人一样生活。所以,在哈尼族的丧葬活动中,逝者的亲人要为死者创造所有可以创造的条件,基本上要和生前一样。“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也就由此产生。

    “事死如事生”,哈尼族觉得,人的死亡这种现象不止是一个生活命的终结,而且,更要紧的是它可以使活着的其他宗族成员产生对永生强烈无比的渴求。死亡只是一种肉体的消亡,死者的灵魂还活着,因此,哈尼族丧葬风俗主要还是针对那些不会死亡的逝者的灵魂。死者肉体的消亡,是早就已经熟知得不可以再熟知的音容笑貌的消失,是早就已经成为习惯的朝夕相随的感情的泯灭,是一件十分需要悲恸的事情,但当死亡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将来,哈尼族考虑的更多的还是死者的灵魂将如何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灵魂不灭观念也就贯穿于哈尼族丧葬礼俗的整个过程。这种自然与生命合1、生死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哈尼族丧葬活动中的“祭死祝生”的哲学思想。

    哈尼族历史上也曾一直沿袭火葬风俗,据清乾隆《开化府志》卷9载:“窝尼丧无棺,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忽饮忽泣3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祭同牛羊,棕扇环歌,拊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这就是古时候哈尼族先民丧葬舞蹈表演的历史情形。

    哈尼族人对生命的达观认识,对祖先的真诚崇拜,把丧场变成传统文化的课堂,变本钱民族团结互助的最好见证,淡化了彼此的隔阂、纠纷,解决了恩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信赖和友谊,进一步增强了个人、家庭、村寨内群体或家族之间的凝聚力,同时折射了该民族热情善良、乐观开放、进取上进的民族精神。

    2、哈尼族丧葬礼俗的主要程序

    哈尼族觉得:人的生命是天神赐予的,人一旦吃完了天神赐给的粮食,生命也就告终,人就会死去。尽管经去世俗的冲击,目前的丧葬风俗虽然部分有所变化,但都以哭丧、送魂或指路、看风水、择吉日下葬为主要内容。主要程序有备寿衣、接气、浴尸、报丧、备丧、哭丧、纳棺、办丧、送魂或指路、吊丧、出殡、择坟墓、埋葬、清屋、叫魂、守灵。

    3、哈尼族丧葬礼俗多维的民俗功能

    “通过礼治加大血缘纽带的系结,从而维持整个社会的整理与巩固,是中国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治世之方……它对于血缘宗法特质的社会结构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稳定与修复机制。”①死亡――家族宗族成员的丧失,势必会给家庭组织导致缺损,导致家庭之间关系的失衡乃至紊乱,然后产生重新分配家庭财产的问题,甚至致使亲属情感的震动,导致家族成员心理非常大创伤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类都需要通过某种方法某种方法去合理妥善地加以解决和弥合。正是因为这种道理,哈尼族的丧葬礼俗不只作为适应性风俗可以保留下来,而且还获得了更为礼教化、程序化的进步,在社会日常起着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哈尼族的丧葬礼俗,特别是“莫搓搓”葬礼,走过了漫长久远的历史年代,到今天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由于它具备团结宗族、教化伦理、传承常识等多维要紧的积极功能,对于本族本村本寨和家族的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其中的年轻成员有着如此那样的潜移默化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整理社会关系有哪些用途

    哈尼族区域一旦有丧事发生,本村本寨的全体成员都来参加,如此,丧葬礼活动就有了集体性,本身就是给大伙一次集体成员聚会的机会,这在交往途径较少的古时传统社会是一种十分要紧的联系方法。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大伙庭中的一员,哈尼族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样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区域,哈尼族全体成员与自己所属的家庭、宗族与其他村社都维持着很紧密的关系。由于在远古时候哈尼族的存活环境比较艰苦,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大家需要团结起来依赖集体的力量,每一个个体还有家庭才能得以存活和繁衍。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个体的意义与家庭存在的意义远远没使村社保存下来意义重大。所以在哈尼族的习惯法里,对于违反了村社忌讳的成员处以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将它村社成员的资格取消,并将它赶出村寨。这样来看,个体抑或每个家庭成员都与村社维持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关系这样紧密,村社中一旦有部分家庭成员忽然过世或病死,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社会单元就会遭到破损,因而,在丧葬活动中只有去依赖集体的力量,只有全体成员参与,才能使破损了的社会单元得到修复。如此就能给死者的亲人带来安慰,村社集体的生产生活也能正常进行,死者的灵魂也将在另一个世界的村社群体那里得到接纳,从而整理了社会关系。如此,使得村寨里的每个家庭之间、家族之间、宗族之间与村社之间的关系愈加和谐,从而达到整理社会关系的目的。

    哈尼族的丧葬礼仪还是解决家庭之间、宗族之间恩怨的契机。“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哈尼族村寨里有丧事发生,在发出举行丧礼的消息后,主动上门帮忙的比比皆是,有亲戚朋友、街坊邻里。而且,可以从处置死人后事的帮忙的人的多寡看出死者家庭成员的待人处事和平常的人脉关系,平常为人和气,与邻友善,来帮忙的人就多;相反,来主动帮忙的人会少。老人去世,需要办理的各项丧葬事务繁多,诸如布置灵堂、招待亲友、后厨事务、抬棺出殡、挖墓坑堆坟茔等,并非请几个人就能做好的。假如丧家平时与邻人斤斤计较,为一些一塌糊涂的事偶尔有点隔阂,有丧事时如此的邻居一般是不会主动登门帮忙的,但这个时候假如丧家需要帮忙上门去请的话,让其帮忙,说点好话,邻居还是会欣然应允,两家就大概因此冰释前嫌,复归于好。这个时候是丧家先让他们有了“下楼梯”的机会,只须丧家去请了,村社里的人基本上都会来帮忙,总之要给死人面子。所以,不管你平常和其他人什么关系,只须丧事期间能与人和好,将来两人或两家又是非常不错的互助关系。 (二)伦理教化的功能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如此描述礼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有哪些用途,“个生活活历史第一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②丧葬礼俗的各种场所中有什么应该遵循的规矩,有什么不能触犯的忌讳,这类无疑会对宗族成员特别是对青年好社会生活习惯的培养起到肯定的积极推动作用。青年天生有模仿的能力和动力,他们对丧葬礼仪活动中的各种礼仪形式、礼仪活动中有趣的程序与要遵守的种种忌讳,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从而将丧葬礼仪活动中的文化符号、意义追求、伦理规范、价值理念等内在化的东西演变为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半夜听到丧鼓声,脚板心底就发痒”,从中可见“莫搓搓”葬礼对于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魔力。年轻人人踊跃参与丧葬礼仪活动,特别是“莫搓搓”如此的仪式,能使年轻人人陶醉在尽情的舞蹈、优美的歌唱当中,享受丧葬礼仪活动带来的快乐,并向先辈学习,培养崇拜祖先、敬老尊贤的美德,了解和谐友善、睦邻互敬、共助互助的重要程度。

    除去能够帮助民族思维和习惯的培养外,哈尼族的丧葬礼俗对伦常秩序的维护也起着促进用途。哈尼族是一个聚集而居的民族,且已经培养了肯定的习惯和特征,家族或宗族在村社的各项事务中和平时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在丧葬礼仪这种群体性非常强的活动中,以血缘家族为纽带,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即尊长敬老。一旦老人在家庭里过世,村社里的老大家就会进行集体性商议,为丧葬礼仪的顺利举行指导、监护。如此,哈尼族社会里的这类风俗和习惯还有忌讳一方面可以使宗族家庭成员相互信赖,互相帮忙,巩固了血缘纽带的联系;另外,可以使“以大为大”“以老为尊”的这类辈分思想深入人心,让后代遵从敬畏,无形中就把家族里辈分大小权利的意识传播开来。

    (三)文化传承的功能

    从人类的传播史来看,哈尼族丧葬歌谣、“指路经”等口头传播应该在文字传播之前。社会的进一步进步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融入了更多的自觉原因,大家开始有目的地创造这类口头文学,并寻求有利、有效的途径,以此达到影响别人、传承文化的目的。哈尼族的丧葬歌词就是典型的口传文化,特别是“哭丧歌”“指路经”“送魂经”等。“摩批”③就是哈尼族口传文化的传播者,其受众是参加葬礼的男女老少,整个歌唱的进行过程就是哈尼族口传文化的传播过程。它选择丧葬如此一个场所和机会,在丧家各路亲朋好友云集如此一个日子来传播,对于宣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维护自己的民族特点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一流的文化都有着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俗习惯,哈尼族亦然。从哈尼族的丧葬礼俗中,大家就能看到一些哈尼族长期以来培养的民族特质。丧葬礼仪作为人的一生中要历程的最后一件事情,要办好丧事,确实有困难存在的,它需要不少得财力、物力、人力,更多的是丧家要有能力。丧事办得是轰轰烈烈,还是冷冷清清;是办得风光无限,还是颜面尽失,对死者家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哈尼族大部分的老人在临终前都会对后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需要,期望我们的丧礼办得热闹点,体面点,鞭炮放得多、火药枪放得响当当,就会感觉丧礼比较热闹,视觉和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还要去请“摩批”为死者吟唱“指路经”。即便老人不提出什么需要,其后代也会根据风俗习惯为老人举行体面风光的丧礼。为了使丧礼举办得热闹一点,死者的后代一方面就需要在平常筹备好为老人举行丧礼的物质基础,其次就要掌握为人处事,和村社里的各位乡亲打通好人脉,维持亲密无间的关系。仔细计算,哈尼族在丧礼所需成本一点也不少,甚至有些家庭为了风光一时搞得倾家荡产,但只须后代得到了好口碑,每一个家庭也是非常乐意如此做的,“痛并快乐着”,把丧事办得红红火火,高开心兴的。如此,丧事给家庭、村社等提供了聚合宗族,团结乡亲的机会,把丧礼场所当作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还可以作为宣泄感情、能量释放的场合,哈尼族用独特的生活方法和认识解释着哈尼族对人的考虑。

    注解:

    ①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礼仪与传统生死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8.

    ②(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2.

    ③“摩批”是哈尼语音译,意为“智慧超群的老人”,是哈尼族社会各种宗教或祭祀仪式活动的主持者.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